English

艾里森思考“种族认同”

1999-06-0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杰出的作家写了一本一举成名的著作后销声匿迹,名字不再在文坛上出现。最显著的例子是黑人作家赖而夫·艾里森(RalphEui?son)。半个世纪前他所出版的《无形人》成为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。此后就没有重要作品出现。艾里森于1994逝世。他在生前40余年中,一直在琢磨他的第二部小说,临死未曾完成。兰登书屋已在整理原稿,准备于今年6月出版。

书名暂定名《六月十余号》。艾里森于1954年即动笔,到了1967年似将要完成,但他连续的重复修改,直到他80岁去世。这样的雕琢(务将自己作品达到完美地步)不愧艺术创作认真态度,可是辜负了读者的期望。

新书出版的确实日期定为6月19日(即是黑人口语所谓“6月10余号”),那天恰是1865年德克萨斯州黑奴首次听闻到林肯总统“解放公告”的一天,已经迟了2年半(“解放公告”是于1863年1月公布)。艾里森以巨作《无形人》著名,死后出版的遗作只不过是一些早期的短篇小说、散文以及中篇小说与回忆录片段的合集。研究黑人文集的专家认为“6月10余号”的出版将会引起读者界极大兴趣。原稿350页,表达了作者对种族认同的思考。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希克曼的爵士乐演奏者。他养育了一个貌似白人的被弃儿童。此童后来出逃,长大后成为一个憎恨黑人的参议员。参议员在参议院内遇刺受伤,召见希克曼,断气前两人谈忆起他们的过去。

任何已读过《无形人》(在白人社会中,黑人犹如被不见不闻的隐形人)的读者将必会受这部新小说感动,小说之名说明了黑奴受解放的日子,而此书深刻地阐述了解放的意义,作为种族与作为美国公民之间的关系。作为黑人作家,艾里森当然不脱他对这个主题的着迷。他于1914年出生于奥克拉荷马州,于8岁时学吹喇叭,他的兴趣就是音乐与文学。第二次大战后他在佛蒙州访友,在一打字机上打出“无形人”三字,就这样地开始了小说的写作,7年完成,于1952年出版。“无形人”故事叙述一个出生于种族隔离南方的黑人,移往纽约居住,一生就是为了要摆脱种族刻板化(Sterotype)而挣扎。

艾里森坚持,“个人认同”不同于“集体的认同”。如此看法引起他与当时有地位的黑人知识圈,特别是黑人激烈分子之间的争执。(60年代与70年代的黑人对种族的认同特别敏感,有的甚至提倡隔离主义。)艾里森在第一部小说出版之前即在思索第二部小说。《六月十余号》并非《无形人》续集,他于1954年动笔时,原定于10余年内完成,但是家中一场大火毁灭了一部分修改的原稿,此后他就失去了续写的兴趣,时作时辍,直到去世。

身为一个敏感而聪慧的黑人,他一直思考种族与认同的问题。大约青年时期他与自己母亲写信讨论,成名后他与著名作家如索尔·贝娄,罗勃·品·沃伦,李却·赖特,亚尔弗烈·卡静等保持通讯关系。在这些书信中,艾里森流露他的真实感情。他认为奴隶制度将黑人沦落失去人性,而他相信黑人文化是美丽深奥的,对整个文化有很大影响。1971年时,他写信给一南伊里诺州大学学生,表示他反对美国学府所流行的所谓“黑人学”。他说:“我不信我可协助你,因为我从未教过所谓黑人学。我的意见是,文学与历史学的教课中都应包含尼格罗裔美国人的现实。这个现实不是另成一体,所以不能隔离。”

他于1978年所写一封信中,形容他在麻州一个大学城街道上行走,手持了铁耙,迎面来了一个黑人学生,满头是非洲式头发,穿了套工装套服,行路犹如替妓女拉客的摇摆。艾里森拦住他道:“老弟啊,瞧一瞧我们。我的老父与你的祖父一生苦苦工作,得使我们可以离开农田寻求较为安逸的生活,现在我们竟是这个模样。你穿了工人套服上贵族大学,我持了一柄铁耙在这白人城市行走。”这段话说出他对黑人现况的不满,不过他并不思想激进,而对当时黑人青年的傲然气态不以为然。30余年前马丁·路德·金博士所领导的黑人人权运动至今并未达成黑白自然融合的目标。激烈的分子(特别是黑人伊斯兰教)在高声呼喊隔离主义之余,应该学学艾里森的明智。

(1999年4月5日于纽约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